規以求圓 矩以劃方
時間:2020-09-14 來源: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被譽為“中國漢代歷史百科全書”的武氏墓群石刻中有一幅畫像石,依稀可見女媧執規、伏羲執矩,表明法度準則對世事萬物的重要意義。為何用“規矩”表示法度準則?
規的金文字形像今天我們使用的圓規形狀,本義即為古代匠人畫圓的工具,《詩經·沔水》序鄭玄箋云:“規者,正圓之器也”。規是用來衡量萬物圓曲、使萬物圓全的,所以慢慢被賦予了法度、準則之義,如《說文解字》直言:“規,有法度也”。
矩的金文字形像是一個人手持“工”形器具的樣子,本義即為古代匠人用以畫直角或方形的曲尺。矩的本字為巨,在語言文字的發展過程中,其本義最終被后起形聲字矩承擔。
關于矩,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商高是西周初年著名數學家,有一次周公問他,古時進行天文測量和訂立歷法,天太高沒有臺階可以攀登上去,地很廣也無法用尺寸去測量,請問數是怎樣得來的?商高回答說:“數是根據圓和方得來的,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矩出于乘除計算,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修四,徑隅五。”這就是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也被稱為商高定理。商高還向周公講解了矩的用法:一把曲尺,可以判定繩子是否平直,也能測量高度、深度、距離,矩環繞一圈可以成圓,兩矩合一可以合成一個方形。矩作為度量事物方正的工具,逐漸引申出了標準、準則的含義,如《論語》中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規與矩,一個是畫圓的工具,一個是畫方的工具,二者又都引申出了標準、準則之義,漸漸地,人們便將規、矩二字連用,用以表示法度準則。
規矩一詞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荀子》有云“規矩誠設矣,則不可欺以方圓”,《呂氏春秋》中說“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而我們如今常說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此章以離婁和魯班為例,告誡人們做人做事要遵循標準、法則。在孟子看來,即使擁有離婁那樣過人的視力,魯班那樣高超的技藝,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無法準確地畫出圓形和方形,以此凸顯規矩的重要性。“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小到個人、家庭,大到民族、國家,都必須樹立規矩意識,這是為人處世之基,也是治國理政之道。
能否守紀律、講規矩不僅是對黨員干部立身處世劃出的界線,也是對其政治品格、黨性修養的考驗。廣大黨員干部要樹牢紀律和規矩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吳宇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