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粒好種子
時間:2021-06-10 來源:梁溪區紀委監委 字體大小:大 中 小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在這收獲成熟,播種希望的時節,已離開我們的袁隆平院士,曾說的這句話再次刷屏了網絡,讓無數人為之感慨,人們在緬懷這位無雙國士的同時,也像播撒的稻種一樣,傳遞著這句話所承載的精神力量。
正是這力量,讓袁隆平把畢生心血澆灌在稻田,把功勛寫在大地;也是這力量,讓他唯愿自己化作種子,也要讓14億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吃飽飯。今天,當我們紀念這樣一位帶著夢想去向遠方的國之耆宿,不僅有訴不完的懷念、道不盡的哀思,更要像他說的那樣“要做一粒好種子”。怎樣才能做一粒好種子?我想,這也正是時代留給我們的拷問,而已遠去的他曾傾盡一生為我們詮釋著答案……
看啊,他一輩子躬耕于田,90歲高齡還帶領科研團隊刷新水稻畝產的紀錄,讓“沒有飯吃,餓肚子”的經歷永遠成了“不可能”。盡管已功成名就,他依舊穿著50元的襯衫,100元的皮鞋,戴著200多元的手表……他把國家獎勵的經費拿來做研究,把獎勵的別墅改成研發海水稻的實驗室……我們在感動和欽佩之余,似乎更應看到,今天,像袁老這種付出不求回報的樸實,已漸漸地被人們淡忘。少付出多回報,甚至是不想付出只想回報,正成為當下個別人渴望實現的“理想狀態”。就像某局一位80后的副局長,帶著名校光環和組織期望走上領導崗位,工作還沒做出多少成績,就開始癡迷于穿名牌、戴名表、開豪車,出入高檔娛樂場所。為了追求所謂的品質生活,不惜利用分管科技企業的權利,違規幫企業申請補貼,注冊“影子”公司騙取政府扶持資金,撈取幾百萬元用于奢靡享受,在揮金如土間親手葬送光明的事業前途,大好年華就此黯淡,令人扼腕。我不禁感嘆,如果他能體悟到袁老那種種子般樸實無華的淡泊之心,斷不會落得如此悲慘下場。
袁老常說:“書本電腦里面種不出水稻來,只有在田里才能種出水稻來。”這看似簡單的道理,背后卻是那么的不簡單。那是一位耄耋老人無數次日夜的貼近大地,雙腳堅實地踩在田間地頭的癡癡守望;是無數次育種實驗失敗后的不灰心不放棄,總結經驗后的從頭再來。正是這些“無數次”,才讓“真正的耕耘者”有了一粒改變世界的種子。反觀當前個別黨員干部,對撲下身子的扎實苦干不屑一顧,對群眾的困難疾苦視而不見,卻擅長矛盾面前繞著走,功利面前走捷徑。就像公安系統某個干警,熱衷于經營“形象工程”,對群眾報警案件卻先是“和稀泥”,后是“拖字訣”,靠著吹噓偽造工作業績竟一路提升至某派出所所長。為之瞠目之時,我們或許更應從中反思,黨員干部如果慕虛榮、務虛功、圖虛名,不愿在基層扎根奉獻,不肯做艱苦細致的工作,那到頭來只能是無源之水。
如何做一粒好種子?我已經從袁老身上找到了答案,就是在匆匆的日子里,樸實無華、淡泊名利,簡簡單單地過生活;是在平凡的崗位上,矢志不渝、扎根奉獻,轟轟烈烈地干事業;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堅定信念、永不言敗,踏踏實實地往前走……
“當風吹過稻田我們就會想起您。”想起您赤腳下田,穿過麥浪的背景;想起您守望稻芒,捧起稻穗的笑容……愿我們也能做一粒如您一樣的好種子,乘著風飛過您的身旁,飛到每粒種子都可以到達的地方,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