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梁溪區“十四五”文化梁溪專項規劃的文件解讀
發布時間:2021-11-04 09:56 來源: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一、編制背景和過程
為加快梁溪從文商旅資源大區向文商旅產業強區的轉變,將梁溪區打造成為現代與歷史交相輝映的江南運河文化名區和彰顯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根據區“十四五”規劃編制計劃安排,由區文體旅游局牽頭編制文化梁溪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自去年四季度以來,《規劃》編制工作經歷三個階段:一是前期調研階段。我局深入調研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及文旅重點領域,實地走訪文博場館、非遺陣地、文化園區、旅游景點,先后召開多次座談會,深入分析“十三五”以來我區文化發展取得的成績和面臨的問題短板。二是起草編制階段。深入分析我區文化建設特別是文旅融合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同時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市有關文化發展的最新要求,結合梁溪實際形成《規劃》初稿。三是征求意見階段。《規劃》初稿形成后,先后向區有關部門、各街道等征求意見,邀請專家召開專項規劃論證會,并根據區領導指示,根據《“勇擔新使命,梁溪再出發”三年行動方案》以及市、區黨代會的精神,對初稿進一步修改與完善,最終形成送審稿。
二、編制思路
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著重把握了以下內容: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旅游帶動作用,系統化構建梁溪文化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融合的新格局。
三、主要內容
《規劃》主要包括發展基礎、總體要求、發展重點、前進方向、保障措施,共9章、23節,近一萬八萬字。
第一部分,發展基礎。系統總結了“十三五”期間文化發展成效,指出了當前梁溪文化存在的瓶頸制約,主要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短板明顯,文旅融合步伐不快,“梁溪故事”挖掘不夠,文物修繕投資欠平衡,產業發展能級不足。
第二部分,總體目標。《規劃》提出以多角度、多層面構建具有文化梁溪特質的研究體系,促進梁溪文化發展融合、多元共生。堅持政府引導、文化現行,需求為先、惠民為本,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原則,實現梁溪文化多元發展、文化遺產有效傳承、梁溪文旅融合共生、文化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文藝創作精品豐實多元,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文化人才隊伍不斷擴大,打造體現江南特色、無錫根脈的文化強區。
第三部分,重點任務。《規劃》提出七個方面發展重點。
一是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弘揚文化“主旋律”,壯大網上正能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夢和中共黨史宣傳教育,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著力改進經濟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輿論引導水平。
二是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塑造“梁溪文脈”新形象。挖掘文化內涵,推進文物遺產有效保護,留住“最無錫、最梁溪”的味道。根據《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要求,保護、修復以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為代表的舊址遺存。大力支持文博特色場館的升級提升。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激發傳統非遺新活力。實施非遺與旅游聯動,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進一步推進歷史遺跡與非遺聯動,使旅游經濟帶動非遺經濟。
三是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打造“梁溪生活”新模式。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間。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樹立公共文化服務品牌,提升文化產品供給水平。推出一批反映梁溪文化特質和時代特色的文藝精品。
四是促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梁溪旅游”新格局。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商旅融合示范區,發展體驗式消費,搭建沉浸式平臺,促進互動式游覽,打造一批文旅演藝精品,打造“視聽味觸體”“衣食住行娛”深度體驗,整合“溪”游新線路。完善資源聯動機制,提升景區質量等級建設,加強文商旅配套建設,優化旅游服務平臺。
五是加強文化宣傳力度,提升“梁溪故事”影響力。講好“運河故事”,展現時代精神;講好“工商故事”,追溯工商文明;講好“名人故事”,再現梁溪歷史;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根據消費熱點,打造網紅地標,植入互聯網,打造指間傳播IP。實現媒體融合發展,創新文化服務平臺。
六是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展現“梁溪經濟”新亮點。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加快產業載體建設,大力發展數字文化,促進大運河文化創新發展,打造文創經濟新亮點。以創建江蘇省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江蘇省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江蘇省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為契機,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開發一批體現梁溪特色的文旅融合項目
七是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激發“梁溪文化”新動能。加強組織領導和政策扶持,優化和完善全區文化建設扶持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引導力度。引進和培育高端文化人才,為產業發展集聚動能。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選優配強文化站工作人員,大力培養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群眾文藝骨干,打造公共文化領頭雁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