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物 | 以梅為名

時間:2023-03-17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字體大小:

  

    “梅開獨先天下春,花中氣節最高堅。”梅花自古就象征著志向高潔、清雅脫俗的精神品格,文人雅士愛梅詠梅,以梅為名、與梅相伴的梅瓶,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的器物。每逢冬日,雪中尋梅,拾一枝插于瓶中、陳于書案,案幾梅香、瓶中儲冬,這是古人對雅冬的小心思。

  梅瓶是中國瓷器的傳統經典器形,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

  梅瓶出現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梅瓶的美,在中國瓷器史上流傳千年。任何一種藝術品的產生,一般都有一個演變進程,從適應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到逐漸發展變化成被后人賞譽的藝術品。

  梅瓶初稱經瓶,本是酒器,這跟宋代皇家的講筵制度有關。講筵也叫講經,講完之后大家要吃飯,當時的酒便裝在這樣的瓶子里,所以人們習慣稱其為經瓶。皇家如此,民間也爭相效仿,經瓶一時間成了大小酒鋪里的尋常物。

  此時的經瓶,器體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長而接近于直線,底部比較小,器體的最小直徑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處理手法多樣,常有棱角分明的轉折,各地瓷窯都有燒制。后有人發現,將一枝梅花插在這造型獨特的經瓶之上,瘦骨嶙峋的梅枝與造型婀娜優美的經瓶搭配起來,更具獨特的韻味風情,梅瓶之名因此而來。正如宋詩所云:“公余終日坐閑亭,看得梅開梅葉青。可是近來疏酒盞,酒瓶今已作花瓶。”

  元代的梅瓶器型已然發展得相當成熟,特別是景德鎮生產的青花梅瓶,為明、清梅瓶成為瓷器經典代表器型奠定了基礎。此時的梅瓶又是恢復到北方瓷器簡約粗獷的原有風格,只是肩、腹、足等部位逐漸變粗,口部工藝更加細膩。明代是梅瓶燒造的高峰階段,梅瓶造型漸趨優美。當時,景德鎮御窯廠中的御用梅瓶,尤以青花為重。永樂、宣德時期的梅瓶最具代表性,口部圓渾厚實,無明顯線角轉折;肩部向上抬起,飽滿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狀,微向里收;在足部收尾部分,稍向外撇。這個時期的梅瓶給人以沉穩端莊的感受,今天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就藏有不少這一時期的青花梅瓶。

  從經瓶到梅瓶,以“梅”命名,不僅將通俗實用的酒具變為更具觀賞收藏價值的雅致花瓶,更為這方寸瓷器賦予了“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雅韻風骨和人文情懷。自此,在梅瓶百看不厭的曼妙身姿中,更添了一份寓意高潔的精神。梅瓶成了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大眾審美的經典器物。

  真正美的器物,追求的是一種氣質,是物與人之間無言的交流。文人鐘愛梅瓶,從來不是簡單地愛著細口博肩、柔婉變幻的線條。而是贊其:肚大,大者可容天下事;口小,小者自謙于世;肩闊,闊者可以擔當天下重任;足空,空者可以容有不平而能腳踏實地。這分明是謙謙君子、人間智者的處世風范。(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