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梁溪人大惠山街道工委: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傾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樣板
發布時間:2025-05-13 14:08 來源:無錫市梁溪區惠山街道辦事處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 信息索引號 | 04618780/2025-00646 | 生成日期 | 2025-05-13 | 公開日期 | 2025-05-13 |
| 文件編號 | — — | 發布機構 | 惠山街道 | ||
| 效力狀況 | 有效 | 文件下載 | — — | ||
| 內容概述 | 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傾力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樣板 | ||||
自開展“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學習實踐活動以來,無錫市梁溪區人大惠山街道工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錨定市、區人大常委會工作部署,在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的征程中,深耕基層民主實踐創新,將“家站點”平臺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傾力打造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感得到、獲得實”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基層實踐惠山樣板。為民主政治建設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提供了鮮活范例。
建立多元參與機制廣納民智:“金點子看得見”——讓人民群眾目睹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在身邊。
人大惠山街道工委結合轄區實際,不斷豐富代表與群眾的溝通渠道和方式。每月第三個星期二,居民群眾自發來到社區聯絡站,與代表們拉家常、說問題、談看法、提建議、商實招、謀舉措,把每一個代表當成了無話不說的“知心人”。
在新惠路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成立了由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以及居民代表共同組成的社區治理協商委員會。駐點代表經常性召開協商會議,收集各方意見,形成共同決策。例如,在助推船廠舊址變身網紅打卡地——無錫新地標“紅船場”改造項目中,人大代表通過“人大代表議事廳”、“數字人大”線上交流、社區微信群、實地踏勘等多種方式到群眾中去尋找如何開發新地標的最佳答案。居民們則通過“132,找代表”、現場座談會、方案論證會、推進協調會等多種渠道積極參與,就改造內容、施工時間、后續管理等方面持續提出“金點子”。這些建議不僅讓專家和代表們眼前一亮,為重新定義、設計、改造工業廠房提供了新思路,而且推動了建設中的房屋質量、消防安全隱患等問題的解決。紅船場煥新后,極大提升了園區吸引力和居民的滿意度。這種多元參與機制,打破了傳統社區治理中單一主體決策的局限,讓不同利益群體的聲音都能得到傾聽,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廣泛性。一場場坦誠布公、暢所欲言的代表見面會,讓代表們感受到肩上沉甸甸責任的同時,也使居民群眾親眼目睹全過程人民民主就在身邊。
完善民主協商流程凝聚共識:“三個一感得到”——使人民群眾體會到人民當家作主無處不在。
人大惠山街道工委通過“織密一網”“用好一站”“開好一會”的“三個一”舉措,努力讓每個居民群眾都感受到自己的民主權利。“織密一網”:建立“代表進網格”機制,人大代表、議政代表定期走進80個綜合網格,與網格內的居民“打成一片”,及時掌握最前端的第一手民情民意,形成并提交合理建議,督促職能部門完成。“用好一站”:充分利用并發揮好“1+21+2”的陣地載體作用,以“代表有約”的形式,把居民約進各“家站點”,約見問需、約談集智、約訪督效。“開好一會”:議政代表會議上,代表們不僅依法審議街道辦事處工作報告,更重要的任務是把進網格、進家站點收集到的問題建議和民生實事項目以“直通車”的形式反饋給街道辦事處,督促街道按期完成。通過“三個一”的舉措,使人民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的民主權利得到了保障。
在金馬社區人大代表聯絡站,代表們以“暖、議、干”三字訣(為民服務暖人心、議事協商出實效、主動作為干實事。)守護群眾微幸福。社區制定了一套規范的民主協商流程。首先,通過日常走訪、民意收集等方式確定協商議題,如老年人助餐點設置、物業管理、公共設施維護等民生問題。然后,組織相關利益方參與協商會議,各方充分闡述觀點、表達訴求。其中還引入專業的調解人員或專家學者,對復雜問題進行解讀和指導,幫助各方理性分析問題。協商結束后,形成書面的協商成果。向全體居民公示無異議后,由相關責任主體負責實施,并接受居民監督。
在社區老年助餐點建設過程中,人大代表“進站入網”,通過民主協商確定了選址、運作模式以及監督機制,居民們從最初的眾口難調、意見不統一,到互相理解,共同維護,再到分享幸福的溫暖“食光”。在危舊涼亭修繕中,駐站代表牽頭多部門召開協商議事會議,共同商討解決方案,最終煥然一新的益壽亭成為“金點子”的匯集處,推動基層治理走深走實。這一流程確保了民主協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充分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實性。
強化民主監督保障落實:“蹲基層獲得實”——為人民群眾謀得實實在在的民生紅利。
為人民謀幸福是人大工委和人大代表履職的核心目標,而民主監督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有力抓手。民主監督貫穿于解決群眾難題、推動社區發展的全過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權益,讓幸福真正 “落地生根”。
曹張新村紡工大院是典型的老舊小區,物業服務不到位曾經是這個小區居民長期的“心病”,而物業管理費收繳難更是制約這個小區物業管理的瓶頸。曹一社區掛鉤的三位人大代表收集到居民建議后,“泡”在基層一年多,從多方面著手改善小區狀況。
在這個過程中,民主監督發揮了重要作用。居民代表組成的民主監督小組深度參與其中,對代表們推動的理順物業管理關系、爭取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關政策、開展綜合改造等工作進行監督,確保每一項舉措都能切實惠及居民。這些成果的背后,民主監督功不可沒。它不僅監督了改造工程的推進,還促使各項惠民措施落到實處,讓困擾居民的熱點、難點問題得以有效解決,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
作為基層樣板,街道社區的運作模式具有重要價值。它為其他街道社區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展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強大生命力。通過多元參與、民主協商和有效監督,提升了街道社區治理效能,增強了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了街道社區的和諧穩定發展,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