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省財政廳關于實施“技能照亮前程 強企穩崗惠民”培訓行動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5-05-19 10:38 來源: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各設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財政局:
根據國家和省有關工作部署,我省自2025年起至2027年底,實施“技能照亮前程 強企穩崗惠民”培訓行動,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明確培訓重點領域和群體。突出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就業重點群體和企業轉崗穩崗職工,聚焦江蘇“1650”產業體系,開展數字經濟、低空經濟、人工智能、裝備制造等產業領域培訓;聚焦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加強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返鄉創業勞動者和在崗農民工培訓;聚焦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積極開設依托互聯網平臺就業的網約配送員、互聯網營銷師等職業(工種),以及新模式發展需要的全媒體運營師、區塊鏈應用操作員等職業(工種)培訓項目;聚焦“一老一小”等民生需求,強化育嬰、養老、護理、康復等領域技能培訓;聚焦企業轉崗穩崗職工,將涉及到的主要、高頻職業(工種)納入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目錄,支持開展緊缺型高技能人才獲證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等培訓。
二、引導企業加強職工技能培訓。圍繞企業發展需要和職工技能提升需求,支持企業按規定申報建設高技能人才專項公共實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鼓勵企業建立健全職工培訓制度,足額提取使用職工教育經費,通過自主培訓、委托培訓、聯合培訓等形式,開展企業新錄用員工、轉崗職工和在崗職工技能培訓。將符合條件的產業鏈鏈主企業職工培訓中心、評價機構納入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和評價機構目錄,鼓勵其面向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職工開展技能培訓和評價工作,可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結合行業生產經營實際自主確定培訓內容、形式、時長、師資、考核評價方式。引導支持企業按需設立學徒崗位,可將簽訂半年以上實習協議的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含技工院校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技師班畢業生)納入企業新型學徒范圍,對畢業后與實習企業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從入職開始按規定予以補貼。
三、推行項目化培訓方式。鼓勵各地對就業重點群體采取“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四位一體的項目化培訓模式,實現培訓和就業協同聯動。依托省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采取企業和個人填報、行業聯盟采集、社區網格化調查、社會公開征集等方式,收集就業崗位和培訓需求等信息,明確就業方向和崗位、培訓內容和課時等,梳理匯總形成培訓項目清單,通過專家評審、招投標等方式確定承訓機構,向社會公布并動態調整。實行培訓計劃發布、開班備案、過程監督和結果考核等制度,承訓機構應按備案計劃實施培訓項目,培訓班規模一般控制在30-50人,參訓人員考勤率不得低于70%。對培訓資源薄弱的縣(市、區),設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可探索統籌資源組織項目化培訓,鼓勵四星級以上培訓機構跨區域承擔項目化培訓任務。
四、保證項目化培訓質效。各地可對項目化培訓結束后半年內,每班次實現穩定就業的參訓人員(企業需為其連續繳納3個月及以上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占到全部參訓人員總數50%(含)以上的,給予承訓機構不超過原補貼標準20%的傾斜支持。開展項目化培訓的班次參訓人員穩定就業率原則上不得低于30%。向有需求的勞動者,提供培訓前崗位推送、培訓中崗位匹配、培訓后推薦上崗等就業服務。各地可引入第三方機構對培訓過程、培訓成本支出情況進行核查。對培訓就業效果好的承訓機構,各地可多支持其承擔項目化培訓任務。對達不到培訓預期效果,或有其他違紀違規行為的承訓機構,取消后續相應項目化培訓承辦資質,并依法依規追究相應責任。
五、提高培訓的便利度和可及性。依托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門戶網站設立培訓專欄,推介培訓政策,公開“職業培訓機構地圖”,動態發布培訓項目和職業(工種)等目錄、技能培訓班次、技能評價批次安排等,為勞動者檢索培訓評價信息和自主選擇培訓課程提供便捷服務。各地可根據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項目特點,合理確定線上培訓課程和線上、線下課時比例。線上培訓應依托“江蘇工匠課堂”等具備安全穩定、實名驗證、人臉識別、即時互動和培訓質量管控技術功能的平臺,并且能提供真實有效的線上培訓學習過程證明。鼓勵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開設“技能夜校”,因地制宜開展“送技能下鄉、入企、進社區”等活動,以多種形式滿足勞動者“充電提升”的需求。
六、培育培訓品牌和特色項目。以“江蘇工匠”培育工程為統領,打造“江蘇工匠課堂”“江蘇廚技”“江蘇數字工匠”等培訓品牌。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一市一品”工作,每個設區市在當地培育和打造若干培訓質量高、示范作用好、社會效益強的引領性職業技能培訓品牌,支持并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產業特色的公共實訓載體平臺。建立職業技能培訓“一縣(市、區)一項”清單,大力開發當地急需和適用的培訓項目,各縣(市、區)至少組織1類項目化培訓。聯合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指導各技師學院和具備條件的行業組織等,立足實際打造精品技能培訓項目。
七、打造產教評技能生態鏈。支持產業鏈鏈主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與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培訓機構、技能評價機構、就業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建立聯合體,整合政、校、行、企各方資源,由企業出崗位、出標準、出師傅,學校出學生、出教師、出教學資源,政府出政策、出服務、出管理,建設產業、教學、評價、就業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支持技能生態鏈企業實行校企聯合招生、培訓、評價,建立行業特色認證體系,探索推行“一試雙證”評價模式,增強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統一性、流通性和認可度,打造產業就業通行證。
八、優化培訓補貼相關政策。統籌就業補助資金、失業保險基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結余資金、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等資金,支持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各地可采取培訓費用分擔等模式,并按規定落實補貼政策。參加失業保險12個月以上的企業在職職工或領取失業保險金人員,每年可按規定享受1次技能提升補貼;對取得急需緊缺職業(工種)證書的,補貼次數在此基礎上增加2次。同一職業(工種)同一等級只能申請并享受1次技能提升補貼,且不得和職業培訓補貼重復享受。已獲得高等級證書的不得再申領同一職業(工種)同等級或低等級證書補貼。政策執行期至2025年12月31日。
九、加強培訓補貼資金安全監管。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會同財政部門明確補貼資金管理職責和具體要求,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壓實工作責任,加強資金監管。執行職業培訓補貼實名制管理的有關規定,補貼性培訓項目均應通過省人社一體化信息平臺進行經辦,落實補貼發放“凡補必進、不進不補”。加快推廣“云眸工程”,健全培訓和評價工作全流程監管機制,掌握勞動者參加培訓、評價的狀態,保障培訓評價的真實性。對擅自將培訓任務轉包、分包給其他培訓機構或個人,以及在培訓中弄虛作假騙取補貼資金的培訓機構,追回先期撥付的培訓補貼,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江蘇省財政廳
2025年5月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