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公共用房,水靈靈地“變身”了……
發布時間:2025-07-30 16:46 來源:無錫市梁溪區清名橋街道辦事處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吹著空調,喝口水,再量量血壓——送餐高峰過后,美團騎手小袁在東寶康園“伲來嘞”全齡友好營造中心一樓納涼歇腳。此時,二樓暑托班的孩子們正跟著老師學唱手語歌,歡聲笑語不斷。

東寶康園是小區公共用房從“沉睡”到“活化”的典范。從“小、亂、舊”的社區公共用房,到如今,通過運營模式創新和服務供給優化被賦予了新內涵,煥發出新活力。
“空間換服務”,激活沉睡角落
走進東寶康園50號樓,“伲來嘞”全齡友好營造中心的招牌格外醒目。這里正開展“夏日納涼共享計劃”,為小區及周邊的新就業群體、特困人員、雙職工家庭等提供防暑藥品、愛心暑托、歇腳休息和殘健共融服務,溫馨的氛圍撲面而來。

“我們想借這句親切的俚語,打造獨特的‘家’文化品牌。”金匱苑社區黨總支書記伍曉燕介紹,這棟150多平方米的小樓,曾長期閑置。為激活這個“被遺忘的角落”,社區黨組織主動對接專業社會組織,探索以“空間換服務”模式,交由第三方運營。

彼時,“魯卡媽媽”創始人鄧敏正順應政策方向,探索數字化社區家庭服務生態。在社區推動下,她成功申請成立“和美營造便民服務中心”這一民非組織,并將“吃灰房”精心裝修。依托“服務+”模式,空間被盤活,居民與社區的距離也被拉近。

從兒童圓桌會議、非遺市集到國風趣味運動會,一年來,營造中心人氣漸旺,熱門活動甚至需要“拼手速”。鄧敏的團隊也在此成功孵化出“錫望騎手”“青創同行”等多個公益創投品牌,以公益+低償服務的模式反哺中心的日常運營和活動開展,也鼓勵高校大學生家門口就業,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我們會對第三方提供的免費公益服務嚴格把關。”伍曉燕表示。社區與營造中心合力拓寬服務領域,提供縫紉修補、助行助浴、惠老送餐等,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讓沉睡的資源真正變成惠民增效的“源頭活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