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區五處地名入選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發布時間:2025-10-31 15:12 來源:區民政局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地名是文明的 “活化石”,記錄著歷史變遷與人文記憶,承載著不可再生的文化價值。近日,市民政局會同多部門評審遴選2025年市級地名文化遺產23個,梁溪區京杭大運河(無錫段)、雙河、耕瀆河、江尖渚、高子止水五處地名入選。
京杭大運河(無錫段)
作為隋唐大運河江南河的重要組成部分,京杭大運河(無錫段)全長39.276公里,是無錫干線航道網的主軸。其中,西水墩至清名橋約6公里河段為古運河精華段,“水弄堂” 兩岸粉墻黛瓦依水而立,碼頭石埠錯落有致,河浜縱橫間盡顯“人家盡枕河”的江南水鄉風情,堪稱鮮活的東方“藝術走廊”。隋唐時成為“蘇常賦稅之咽喉”,明清因漕運興盛催生米市、布碼頭等“四碼頭” 經濟格局,更孕育了榮氏企業等民族工商業。2001年,其成為全國首條文明樣板航道;2014年,隨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雙河
古稱“雙溪”,其名源于河道自運河分流后一分為二的獨特形態:一支東南流匯入梁溪,一支西北經錢橋等地,連接直湖港。據《方輿紀要》等古籍記載,雙河歷史可追溯至周初,安陽侯赟為治水開鑿南北邗溝,后經闔閭時代疏浚,成為江南運河重要源頭之一,兼具運兵、運輸糧草的軍事功能與灌溉民生的實用價值。
耕瀆河
古稱菰川、菰瀆港,因河道周邊曾盛產茭白(古稱 “茭菰”)得名。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菰瀆橋因諧音“孤獨”寓意不佳,更名為“耕讀橋”,河道亦隨之改稱“耕瀆河”,取“耕讀傳家”之意,賦予文化內涵。耕瀆河西接梁溪河、東入古運河,全長 2 公里,沿岸留存染坊舊址、福城庵遺跡等鄉土記憶。2003年耕瀆橋升級為市級文保單位,持續承載著江南“耕讀并重”的文脈傳承。
江尖渚
位于無錫梁溪區境內,又稱江尖,地處北門外的古運河中,運河到此分道。江尖渚原是芙蓉湖中的一個渚島,后芙蓉湖水勢減弱,江尖渚民居漸多。清代,渚上開設大批陶器店,到處堆滿缸甏,百姓稱此地為“缸尖渚”,無錫方言諧稱“江尖渚”。每年7月13日,江尖渚上會舉行有名的“燈棚”盛會,各陶器店將缸甏疊成數丈高的寶塔形,缸內儲油,入夜點燈,通宵不滅,稱為“寶塔燈”。2002年,這里建成占地3.9公頃的江尖公園,成為當地居民休閑之所。
高子止水
位于今梁溪區中山路21號(原江南中學內),為明代遺址,是明末東林黨領袖高攀龍宅第后花園內的水池,水池面積8.73平方米。萬歷年間,高攀龍取《莊子》“鑒于止水”之意命名,以靜水明志,堅守清正本心。明時魏忠賢禍國亂政,矯旨迫害東林黨人,高攀龍效屈原之志投池自盡。這泓水象征著東林黨人的氣節,永不枯竭。
2022年起,梁溪區分級分類開展地名文化遺產評定工作,已有3處地名入選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錄,13處入選市級名錄,15處入選區級名錄。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就是在保護歷史的 “刻度” 與情感的 “坐標”,讓人們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未來,梁溪區將不斷加強地名文化保護,讓承載歷史記憶與人文情懷的地名,煥發時代的光彩!







